安床的由來,一定要安床嗎?

字數3,445個 閱讀全文: 4 分鐘
推薦本文

安床既然這麼普遍,那麼可想而知,這項習俗應該很早就有了。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迎親),這六個過程中並沒有安床這個儀式。因此安床的習俗應該有其他來源。

事實上,客家人有所謂「鋪房」禮俗,這其實就是安床的另一種稱呼,而且也是古文獻中對安床的記錄名稱。不過在學者的研究中,從各地文獻找到了將近 50 種不同的稱呼,同樣都是指安床。不過因為客家歷代保存中原傳統文化,客家「鋪房」禮俗深受古時風尚氣息影響,流傳到各地有了不同的變化,因此要了解安床的來源,可以從「鋪房」開始找起。

鋪 房陪 奩安嫁妝
鋪 床發 奩搬嫁妝
鋪 陳過 妝過嫁妝
陳 設過 禮過嫁妝日
設 帳度 禮陪嫁妝
安 床回 禮晾嫁妝
安床日裝 箱發行嫁
奩 具鋪行嫁發嫁資
贈 奩鋪嫁妝搬嫁資
嫁 資迎嫁妝運奩資
嫁 奩扛嫁妝送櫃箱
妝 奩拉嫁妝安櫃箱
行 嫁納妝奩過廚櫃
陪 送送妝奩     
陪 隨送奩妝     
陪 嫁送奩具     
陪 妝送嫁妝     
陪 房送陪嫁     
摘自韓碧琴《客家「鋪房」禮俗研究》

什麼是鋪房?

「鋪」一字有陳設、布置或攤開、展平的意思。「鋪房」就是布置新房、新床。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的解釋:婚期前一日或當日,女家送茵褥、箕帚、器物至婿家,鋪設新房,稱為「鋪房」。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娶婦》:「前一日女家先來掛帳,鋪設房臥,謂之『鋪房』。」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嫁娶》:「前一日,女家先往男家鋪房,挂帳幔,鋪設房奩器具,珠寶首飾動用等物。」也稱為「鋪床」。這段描述中,可以知道宋朝就有了「鋪房」,也就是安床習俗的輪廓。

大多數人會認同司馬光《書儀》是首次提出「鋪房」的儀節的文字記錄。打破水缸的司馬先生是這樣寫的:

親迎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張陳其壻之室。俗謂之「鋪房」,古雖無之,然今世俗 所用,不可廢也。床榻、薦席、椅桌之類,壻家當聚之;氊褥、帳幔、衾綯之類, 女家當具之。所張陳者,但氊褥、帳幔、帷幕之類應用之物,其衣服襪履等不用 者,皆鎖之篋笥,世俗盡陳之,欲矜誇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態,不足為也。

司馬光《書儀》

司馬光先生記載的與現在習俗有些不同。例如是在迎親前一日,由女方請人布置。現代多添加了命理風水思維,安床日由日課師計算。此外安床的儀式是由女方派人到新房處布置。現代安床如果新房在公婆家,那麼多半由男方處理;如果新房是在新婚夫婦居處,大部分也是由男方來處理。不過在鄉下也有女方派新娘的兄弟送布置的相關布幔與物品,這應該是嚴守古禮而來。

司馬光是宋朝人,宋朝文化璀璨,反映在生活中的儀式感滿滿,那麼從宋朝往前回推呢?這種習俗通常不是一夕之間突然出現。往前更早的東漢有青廬「鋪帳」禮俗記錄,可以說是「鋪房」的來源,因為舖房中有一個步驟是生帳,這就類似青廬之習。

什麼是青盧?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禮異》:「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於此交拜。」後來青盧就用來代稱舉行婚禮的地方。而這個習慣是源自北方遊牧民族,會在青布搭成的帳篷里舉行婚禮。因為漢唐之間胡漢文化交融,習俗逐漸形成。東漢至唐初,古人都是「青廬」一般設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上,下轎的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走過,最後進入青廬。

在《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曹操與袁紹年輕的時候,非常要好,經常出去「俠游」,這樣就免不了做一些惡作劇的事情,有時還會偷雞摸狗。有一天他倆見一對新人結婚,便偷偷地溜進人家的院子,看到新娘貌美,就冒出了個壞主意。突然大喊「抓賊」,把「青廬」里的人都引了出來,混亂之中把新娘劫走了。這段軼事原始記錄是這樣寫的:

魏武(曹操)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云:「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

《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

故事真假不是重點,關鍵是漢朝時中原就混雜了北方民族的青廬習俗,用藍色或藍綠色的布來搭設結婚場所。至於為什麼現代人喜氣用紅色,那是到明朝之後的事情。青廬之風在中原逐漸與當地文化融合,一直到唐朝人將遊牧民族所住的氈帳,也就是穹廬,稱為「百子帳」,貴其「子孫眾多」之義,再轉化而為床帳,成為婚禮習俗之一。

唐朝陸暢寫了《雲安公主下降奉詔作催妝詩》:「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陸暢是官員,為唐朝公主承辦婚嫁事宜,寫下了詩句記錄,可見這項禮俗已進入士大夫貴族文化圈。因此從擇地設帳,轉而為堂室中置帳,「鋪帳」遂由此演化為「鋪房」、「鋪床」。

從宋朝一直到明清之間,「鋪床」禮俗,受到地形、風氣、距離間阻而有差異;再因為時間流轉,各因其習,日期無定,禮節不一;客家族群南遷後,聚居閩、贛、粵,渡海來臺,俗隨地轉,親迎日之「鋪帳」轉而為親迎前「擇吉日」鋪床,原為女方張陳壻室,改由男方「全福老翁老婦」或「契爹契娘」或「男方父母」等人鋪陳,這些改變是傳統與現代不同之處,也是族群錯居雜處,文化雜糅的必然。「鋪床」這個儀式的來源,至少在宋朝就已經形成一定的規則與習慣,南宋朱熹先生寫的《家禮》更成為後來閩粵移臺參照的儀式範本。那麼實際上台灣的習俗為何?

各地「安床」禮俗差異

  1. 鄂南禮俗是先在底絮四角擱上銀幣或古銅錢,謂之「墊金」;再在芯絮中灑花生、紅棗、桂圓 若干,謂之「抱秧」;三是鋪床單,二人對面牽舖,一人鋪一人唸祝詞:「牽被角, 得金樓閣。牽被頭,得胖毛頭。牽被牽被,秧子秧孫,得富得貴。」念畢,亦在  床的兩頭鋪鴛鴦枕兩套。枕下置五榖果品。
  2. 四川禮俗則把棗子(諧「早」音)、花生(諧「生」字)、桂圓(諧「貴」字)、李子(借「子」音)等多產果品撒在床上,祝福新婚夫婦早生貴子、多生貴子;鋪床者則邊鋪床邊念:「鋪床鋪床,兒孫滿堂;先生貴子,後生姑娘。」
  3. 安徽民俗邊鋪邊念之歌謠,採問答方式:上鋪的是什麼?是豆稭,養活兒來做秀才。 床上鋪的是什麼?是麥穰,一代一個狀元郎。「填枕頭」時一邊填一邊唱:一頓吃飯不再餓,紅羅帳裡去上宿;花言巧語多聽些,不向人前學是非。「填被套」邊填邊唱:一把果子一把棗,大的領著小的跑; 一把花生一把錢,大的哄著小的玩。
  4. 福建「安床」禮俗除由「好命人」鋪床,小男孩「滾舖」外;尚有床下放置長葉芋種,稱「芋栽」床中掛粽,一大五小,稱為「粽姆」,以寓生育吉利。
  5. 基隆市除「翻舖」與相同之儀式歌謠外,尚須:男方擇日對新床依男女十二干支作「安床」禮,拜床母。
  6. 臺北市安床位置有其禁忌:其安放位置,基於男女雙方之十二干支,視家相、窗向、神位等而定,忌與桌櫃衣廚相對。是夜拜床母。依男女雙方十二干支「安床」,忌與桌櫃、衣櫥相對,更須視家相、窗向而安置。
  7. 新竹縣則以「食酒婚棹之前,新郎須拜床母」。
  8. 臺中市「安床」禮俗與基隆相同。
  9. 新營、斗六均採擇吉安床,斗六市尚須「拜床母」。
  10. 台南縣則「安床」後,請「兩個孩子躲在床上翻幾翻,象徵著子福來臨」。
  11. 台南市通常由男家聘請風水地理師擇日安床,床頭擺置之位,則「視男女雙方的十二干支及神位、家祖、門向、窗向而定」。
  12. 高雄縣男方「安床」儀式與台南略同,唯親迎前一夜「安床」貼上「靈符」後,「天神救護衛在床的四周,可以避免新婚夫婦受到妖孽的騷擾。」當夜尚須拜「床母」,以肖「龍」之男孩,陪伴新郎就寢,寓意著:「天龍下凡」,且要在床上大翻大滾,討取「祥龍呈瑞」,孕育「龍子」於此的祥兆。各地「安床」儀節雖略有出入,然不出「擇吉日」、「翻鋪」、「視男女十二干支安床」,均以祈求吉祥、子福來臨為善頌善導。

一定要安床嗎?

從安床的由來即可知道,從最早的習慣到雜揉民間信仰,安床的核心意義其實在於對於後代子孫繁衍重視與祝福的象徵,現代人雖然對於民間傳統信仰也許有所質疑,也可能因為宗教不同而有不同見解與習慣,不過婚姻既是兩家人的大事,親朋好友與長輩的好意,對於新人而言其實也是一種祝福,在力所能及之處其實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個美好的日子能得到圓滿的美好回憶。


推薦本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