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怎麼辦?腰痛代表身體發出的警訊,不可忽視!本文帶您辨別腰痛位置,左後腰痛、右後腰痛、上背痛、腰臀痛,對應疾病與症狀,辨別引起腰痛的罪魁禍首,6個方法舒緩腰痛。切記若症狀明確需盡快尋求治療,不要讓您的小痛變成大病。
人類的一生中 80% 以上都會遇到腰痛的經歷,腰痛時間有長有短,原因都不相同,而且各種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根據統計,因為腰痛、下背痛而請假影響工作日數是全美國最高。根據統計,全球約有 9-12% 的人口正經歷下背痛,腰痛幾乎是現代文明病。
本文將從①認識腰痛、②辨別腰痛、③治療腰痛、④舒緩腰痛、⑤預防腰痛,共五個層面為讀者介紹這種惱人的問題。
認識腰痛:什麼是腰痛、下背痛、上背痛?
腰痛(low back pain,LBP;lumbago)又稱為下背痛、下腰痛、腰骶痛。依照醫學解剖學區分,以人體的「脊椎」結構區分,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等部位。一般大家所說的「背痛」,在骨科中稱為上背痛,範圍是以胸椎第一節至第十二節位置;而「腰痛」就稱為下背痛(英語:Low Back Pain),範圍是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但某些疾病引起的疼痛雖然是腰痛,其實也涉及到背部、腰部、臀部甚至腿部。
醫學上的疼痛位置 | 一般認為的位置 | 引起患部疼痛的疾病名稱 |
---|---|---|
上背痛 胸椎1-12節 | 上背 | 肺臟疾病,肺栓塞、肺炎、支氣管炎、肺癌轉移 |
心臟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 | ||
中間 | 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骨刺 | |
下背痛 腰椎1-5節 | 下背 | 腎盂腎炎、胰臟炎、腎結石、子宮內膜異位 |
腰臀 | 腰椎滑脫、梨狀肌症候群 |
簡單認識腰痛
- 腰痛又稱為下背痛、下腰痛、腰骶痛。
- 腰痛位置在後背,大約是腰椎第 1 節至第 5 節,不同位置發生原因可能大不同。
- 腰痛是一種涉及背部肌肉、神經和骨骼的常見疼痛疾病,疼痛性質,可從持續鈍痛至突然刺痛不等。
- 腰痛始見於 20 至 40 歲之間,男性和女性比例相當。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
-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有些腰痛的成因很難判定,甚至找不到確切因素,只能推測這類下背痛是因物理傷害所導致,如扭傷或挫傷。
- 腰痛經常有共病情形,或是前病導致後病的因果影響,因此要治癒一定要找到根源。
- 肥胖、抽菸、懷孕時增重、壓力、身體狀況不佳、姿勢不良、睡覺姿勢不良也可能是引發下背痛的原因。
- 腰痛部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放射到其他部位,引起腰腿痛、腰股痛、腰尻 (尾骶部) 痛、腰痛引少腹等。
- 急性(短期)下背痛持續幾天到幾週。它通常會在幾天內透過自我照護自行消退,並且不會出現長期功能喪失。
- 慢性下背痛是指即使在初始損傷或背痛的根本原因得到治療後,疼痛仍持續 12 週或更長時間。
- 過份勞累或過度疲勞,均會使腰痛病情惡化,反之,適當的休息才能舒緩腰痛。
- 有些疾病如脊柱病變、腎、膽、婦人腹痛等,會與腰痛症狀相似,必須準確鑒別以免誤診。
本文帶您用腰痛位置,左後腰痛、右後腰痛、上背痛,認識各種疾病及症狀,簡單判斷引起腰痛的罪魁禍首,切記若症狀明確需盡快尋求治療,不要讓您的小痛變成大病。
「酸痛」在人體上其實是一種警訊,它主要的目的是在通知身體的主人有異常現象,而將此酸痛的訊息不斷的傳送至大腦所接收,不可忽視!當人體肌肉、神經及骨骼出現問題,因為三者相互牽連,關節出現問題,身體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神經就會發出訊號呼叫肌肉出來代償,這是身體的自然反應,因此腰痛就是肌肉、神經及骨骼甚至內臟發出的一種警訊!
辨別腰痛1:腰痛分類及腰痛原因
腰痛、背痛兩者位置非常接近,有時並非由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病因引起。從腰痛的各種區分中,讀者可以簡單認識到關於腰痛,或說下背痛、上背痛,到底哪些情況會引起這些部位的疼痛。
腰痛依照患者感受區分
腰痛如果依照患者的感受,大致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以及非前述兩者的臟器性三種,三者的感受皆都會有所不同。
結構性腰痛:先有動作引起的腰痛
因為一個姿勢或動作後,開始有疼痛,這是最常見的腰痛情況之一,通常患者可以立即察覺,也能猜測到原因。例如:搬運重物肌肉拉傷閃到腰、睡眠姿勢與床具不適合引起的疼痛。
結構性疼痛顧名思義與身體結構的異常有關,如:骨骼、肌肉、神經異常等,醫學上也稱機械性疼痛。大部份的腰痛都是這類型,尤其是閃到腰這種常見的急性腰痛。結構性腰痛主要是與腰椎、骨骼及肌肉有關的問題,例如:腰部肌肉拉傷即閃到腰、拉傷、椎間盤突出壓神經、脊椎滑脫、脊椎狹窄、腰椎小面關節炎等問題。
常見的腰痛其實與上述疾病不同,是屬於肌肉、韌帶的損傷,而且大多數人可能都會經歷,例如閃到腰這種急性疼痛就是腰部肌肉的發炎,腰部肌肉牽涉到各種肌肉、韌帶等,不同位置的肌肉痠痛,治療難度不同,恢復時間速度也不同。
但簡單說,結構性疼痛主要就是減緩症狀,解決結構異常,就能解決腰痛、背痛。這類腰痛通常是一般物理治療、復健科、骨科可以處理的問題。
發炎性腰痛:不動後比較痛的腰痛
有一種腰痛,是在身體一段時間沒動後比較痛,例如早上剛起床時,但活動後便逐漸減緩,這種情況是發炎性疼痛的特徵,相較前者少見,約佔 1~2 %。
- 主要由感染、發炎引起,如滑囊炎、退化性關節炎,由復健科或骨科處理;
- 與免疫疾病有關,如: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脊椎側彎等。
- 其他像是腫瘤,如:乳癌骨轉移、腸道發炎性疾病或是腰椎附近的感染所引起。就是不是物理治療、復健和骨科的問題,需尋求其他的科別:如腫瘤科、風濕免疫科、感染科。
這種腰痛情況通常會持續較久,一旦發炎部位在椎間盤、椎間關節或肌肉,疼痛會遍及整個腰部,如果有脊椎神經受到壓迫,會導致腳痛或腳麻。往往會達 3 個月以上,好發於 30 歲上下的年輕族群,患者除了腰痛外也可能合併多處關節疼痛的情況。別的地方轉移過來腰部的叫做「轉移痛」,例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臟器性腰痛:伴隨不同症狀的腰痛
若腰痛伴隨著其他噁心、想吐、發燒等症狀,這往往是與臟器有關的腰痛,與發炎性腰痛一樣較為少見,約在 1~2 %左右。由內臟器官的疾病造成,伴隨轉移性疼痛,例如:腎盂腎炎、腎結石、膽囊疾病、胰臟疾病、骨盆腔疾病、主動脈剝離、帶狀皰疹等。這類疾病相對複雜許多,也不是一般骨科、復健科能夠處理,需要轉診相關科室來進一步治療,包括肝膽腸胃科、腫瘤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
其實絕大部分的常見腰痛都是結構性腰痛,這類型腰痛只要經過復健科、骨科都能確診,且經過休息、治療後好轉,不過如果要防止復發,最好還是能採取預防性的保健方案,後文會再進一步說明。
另外如果特定姿勢感到腰部疼痛,也可以區分以下幾種。
依照腰部疼痛姿勢的分法
腰痛可以概括分為三類:上身前屈時會痛的類型(前彎障礙型腰痛)、上身後仰時會痛的類型(後仰障礙型腰痛)、以上兩者之外的類型。
前彎障礙型腰痛
是因為前屈或彎腰的姿勢造成椎間盤或背肌的負擔所導致,所以易好發在常坐在桌前、開車或站立的工作者身上。「椎間盤突出症」就是這種腰痛的代表案例。對這類型的腰痛,採用能夠擴張腰部骨頭間的方法或反仰腰部的運動,都有效果。
後仰障礙型腰痛
常見原因與年齡有關,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變性或疾病,例如腰部脊柱管狹窄症、腰椎變性滑脫症等,都是代表性的病症。若進行彎腰拱背的運動,有助於緩解疼痛。
依照疼痛時程分
急性下背痛(小於6週)、亞急性下背痛(6至12週)、與慢性下背痛(大於12週),依據疼痛時間區分,可能的成因就會不同。
以疼痛位置區分—疼痛點能否觸摸
- 摸得到的淺層組織:椎間韌帶、下段腰方肌、脊椎旁肌拉傷、大轉子滑囊炎、腿後肌、尾椎骨。
- 有點難摸的中層組織:小面關節、上段腰方肌、坐骨滑囊、薦髂關節、梨狀肌。
- 根本不太可能摸得到的: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坐骨神經痛
下圖是人體在腰椎與尾椎之間的深層組織,骨骼與周遭韌帶、神經等。有些結構因為外表有肌肉包覆,因此難以從外表觸摸,一些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就需要用經驗與其他科學檢查輔佐判斷。例如:骨骼相關的椎間盤突出、狹窄等都是深層部位,怎樣都難以觸診,小面關節炎、坐骨滑囊炎這類也位於較深部位,不容易觸摸。
上圖對應的後背位置圖如下。包括梨狀肌、椎間盤等問題通常與坐骨神經有關係,因為坐骨神經會經過這些部位,只要有壓迫情形,就連帶會產生一連串的疼痛,這些部分大多分布在下背、腰臀間。
摸得到的通常好處理,屬於淺層的肌腱韌帶問題,透過復健科施用震波治療、一般徒手按摩、復健療效都很好。摸不到的通常屬於發炎性疼痛、臟器壓迫痛,深層的疼痛,較難處理。
辨別腰痛2:腰痛位置與可能疾病
約有60~80%的人在一生中經歷過下背痛的症狀,如此高機率使我們不容小覷這個病痛所帶來的影響。
認識腰、背部基本結構
在認識腰痛位置及原因前,可先了解腰背部的基本結構。脊椎從頸到臀部,由頸椎 (頸肩)、胸椎(上背)、腰椎及薦椎(腰背)、尾椎組成。
每節脊椎骨圍繞及保護著脊髓神經和神經根,而脊椎骨之間由筋腱、椎間盤及椎骨關節連接一起。脊柱支撐頭顱及連接四肢,脊椎上附著許多肌肉及肌腱,深層肌肉使脊椎能夠挺直,支撐身體的重量,而表層肌肉則輔助身體做出不同的動作。
腰背痛的原因可能是後腰背部左邊或右邊位置的組織,如肌腱、肌肉、椎間盤、椎骨關節所引發的痛楚,範圍可由腰背肋骨對下伸延至臀部及足部,亦有可能形成腰痛腳麻痺;個別狀況亦有可能由身體其他問題引起。
腰痛位置:有助於判斷病因
腰痛的位置對於診斷上有一定幫助:
腰痛主要發生於身體兩側與背後、臀部,借由疼痛位置、頻率與伴隨症狀,都可以幫助醫師初步作可疑病因的歸納,因此這些都是就醫時需要的重要資訊。有些腰痛原因有共病、因果因素,加上症狀類似,就需要進一步藉由儀器、醫學影像檢查判讀。以下是一些實際例子:
- 左右腰痛可能是腎臟出問題的徵兆,可透過痛的位置判定是左或右邊腎臟出現異常,一般是在腰後位置。
- 右側的腰痛也可能是膽結石和膽囊炎所致。
- 後腰痛大多是背肌、韌帶和腰椎的損傷導致。
除了從腰痛的位置來辨別種類外,也可從腰痛的表現方式來判斷疾病的種類。如果是彎腰、扭腰所觸發的腰痛,可能是閃到腰、肌肉或韌帶受傷或椎間盤突出等。若是在休息時疼痛,有較高的機率是全身性炎症反應(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癌症。
左後腰痛、右後腰痛有何不同?
腰痛位置不同,原因也不盡相同,後腰背的左上背痛、右上背痛,腰部周圍、左後腰痛及右後腰痛可能代表著不同問題,還有伴隨哪些症狀要特別注意,幫助我們提高警覺、早一步發現問題,接受適切的治療。
以下為引起腰痛的常見病因,發生時機與疼痛位置、症狀的列表說明:
最常見的腰痛
「閃到腰、閃腰」是腰痛中的急性期,閃到腰的原因,是腰椎關節或椎間盤被施以超過容許以上的力量,造成扭傷或挫傷,使得支撐腰部的肌肉拉傷、韌帶輕微挫傷等。但是,即使照 X 光或拍 MRI,偶爾也會發生「找不到原因」的狀況。
有症狀後馬上會痛到難以動彈,但是兩三天後,劇烈疼痛就會緩和,漸漸的身體又能夠恢復正常活動,於一至兩週的時間內自然痊癒。因此,就像骨科醫師或媒體所言,不需要勉強自己到醫院看診。
閃到腰是腰方肌/豎脊肌扭傷,是急性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治療上儀器與藥物治療,到徒手治療、乾針與注射治療都有療效。輕微的閃腰可能只需 1~2 週的時間就能康復,但較嚴重的情況則可能需要數週至數個月的時間。
閃腰的起始痛點通常以腰椎以下居多,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對側腹部;如果是退化性腰椎病引起的閃腰,起始痛點在直覺痛點的同側腰臀部。
但如果疼痛三天後仍然無緩解,反而持續且有擴大趨勢,那就要趕緊就醫。除此之外,骨質疏鬆症患者、老年人、癌症病人,如果有突然性的腰痛,都建議要前往骨科就診,透過儀器排除脊椎有壓迫性骨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與扭到腰完全相反,當「不管什麼姿勢,疼痛都無法減緩」、「找不到舒服的姿勢」時,就不是單純的腰痛,有可能是內臟疾病。除此之外,使用護腰也無法舒緩疼痛或變得舒服,在疼痛之外還伴隨其他症狀時,有很高機率會確診骨科以外的疾病(或是嚴重的骨科疾病)。
通常是在搬重物、彎腰撿東西或瞬間轉身等狀況下發生,因此急性腰扭傷的好發族群以青壯年為主,例如從事送貨的司機、工地勞工等。治療前要先確認是否和椎間盤突出比較有關的「前彎腰痛」?或是和腰椎關節炎、椎弓解離、腰椎滑脫較有關的「後仰痛」?或者與脊椎無關的肌肉拉傷、挫傷。
一般急性扭挫傷,我們都會建議冰敷,但是閃腰時冰敷的作用較難傳達到內部,反而是熱敷更有效,所以建議熱敷比較有放鬆的作用。
治療腰痛:腰痛怎麼辦?是否該尋求治療?
如果遇到腰痛,可以先確認是否有因為不當的動作造成。急性的閃到腰,這種情形患者應該會察覺。但如因為跌倒、碰撞等造成腰痛,這就需要進一步就診確認,尤其是年長者。如果近期幾日內都沒有特別動作、跌倒或是碰撞等情況,但卻突然腰痛,那麼建議也要進一步觀察。
一般來說,腰痛有短期、慢性之分,短期通常透過適當的休息,會在一周內有好轉跡象,但慢性從腰痠到腰痛,這就不能輕易忽視。
- 短期(4-6 周)下背痛:患者通常始於 20 至 40 歲之間,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
- 長期下背痛(大於 3 個月):常見於 40 至 80 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倘若是慢性下背痛(超過 3 個月),找到病因就變得非常重要。
對於非復健專科的其他醫師來說,普遍很難找出腰痛的確切發生原因,腰痛不像膝蓋痛、腳踝痛那樣,可以容易觸診,判斷那一個肌腱韌帶在痛。
為什麼呢?因為腰部構造上面覆蓋 3 到 7 公分的肌肉層、筋膜層交疊,如果對身體的腰部不熟悉,便很難分辨摸到的是什麼構造,最麻煩的是腰痛的症狀每個都很像!類似的疼痛症狀可能是不同的成因,有些甚至經過檢查都還是可能誤診。
如果是急性下背痛,適當的休息,2-6 周內會慢慢變好。如果 3 ~ 7 日還沒好轉,且有下列情況,建議要前往就醫。
- 激烈的疼痛持續一週以上。
- 疼痛逐漸惡化。
- 脊椎骨僵硬,難以彎曲的程度。
- 靜止時也會疼痛,特別是在半夜、清晨時感到痛,症狀可能與發炎相關。
- 疼痛是因跌倒、撞擊等嚴重外傷,可能導致肌肉、骨骼受損病變。
- 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短期體重減輕、肢體無力、排尿便問題。
腰痛治療看哪科?
若有腰痛問題,建議先前往骨科、復健科就診,如果有碰撞、跌倒問題,則先前往骨科。因為絕大多數的腰痛都是肌肉損傷或骨骼結構異常所致,經過骨科醫師檢查後若發現有全身性疾病或發炎、腫瘤等其他問題,可再轉診至專科做進一步治療。
- 症狀輕微、不嚴重:復健科、家醫科。
- 刺痛、麻痛、特定姿勢時疼痛:骨科、神經科。
- 靜止時疼痛,特別是在半夜、清晨:免疫風濕科。
- 伴隨發燒、體重減輕:如果疼痛持續不退,且還伴隨發燒、變輕的症狀,建議前往感染科、血液腫瘤科諮詢。
- 伴隨下肢症狀:包括下肢無力、麻痺,或是排尿、排便出現問題,這些症狀可能是神經受損導致,建議至神經內外科檢查。
- 嚴重的外傷導致的疼痛:盡速至骨科、神經外科就診。
- 後續復健:復健科、中醫科。
舒緩腰痛:5 個方法
如果腰痛難耐,可以嘗試以下五個方法,可以舒緩腰痛:
腰痛舒緩第一招:腰痛舒緩按摩 7 穴位
不想吃西藥的民眾也可以試試中醫的療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體經脈有如錯綜複雜的交通路線,但大半會經過腰腹,當局部氣血凝塞即產生循環不良,就會造成腰痛。可按壓以下幾個穴道,有助於緩解腰痛。
-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肚臍後方),約左右兩指寬處。
- 大腸俞穴: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再往左或右旁開二指處,主治腰脊痠痛、腰腿痛、下肢痿痺、腹脹、便秘、腸鳴和泄瀉等。
- 關元俞穴: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再往左或右旁開二指處,主治腰痛、腿痛、腹脹、泄瀉、尿床等。
- 志室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吋處,按壓可改善腰痛且對腎臟有利。
- 腰腿點:手背上食指、中指骨頭的中間點,以及無名指、小指骨頭的中間點。按摩1次維持 1~2 分鐘,每天按摩 2~3 次,能減輕急性腰痛。
- 中封穴:中封穴位於腳背和腳踝內側骨骼間凹陷處的正中央,可用拇指按壓3~5秒後放開,重複 3~5 分鐘即可。注意此穴不得強烈刺激。若是搬重物導致「閃到腰」,或是生理期導致的腰痛,都能按壓「中封穴」緩解。
- 崑崙穴:崑崙穴位於腳踝外側骨骼與阿基里斯腱間凹下處的正中間,每次以拇指按壓2~3 秒後離開,重複約 3~5 分鐘即會有效。針對下背的初階單側腰痛,可以按壓「崑崙穴」改善。
腰痛舒緩第二招:舒緩姿勢有幫助
腰痛舒緩動作包括伸展和肌力訓練。簡單的伸展動作,如向前彎腰或側彎,都可以幫助緩解腰部肌肉的緊張。對於較嚴重的腰痛,會建議進行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師可提供定制的運動計劃,以增加腰部的靈活度和力量。
腰痛舒緩第三招:熱敷或冰敷
一般冷、熱敷的使用時機,應該要以損傷類型來判斷。有幾個原則可以幫助確認:
- 一定要確保安全,避免導致皮膚損傷。如果表面有傷口,請避免冷、熱敷。
- 不要直接將冷、熱敷物品接觸皮膚,應該適當隔絕,例如:用布包裹起來。
- 每次敷用時間不超過 15~20 分鐘,每次敷完後,都應該給皮膚休息一段時間。
- 熱敷的溫度不宜過高,通常建議在攝氏 45 度以下。
- 熱敷是淺層熱,對於較深層的痠痛緩解作用不大,但冰敷也只是提供短時間的鎮痛,並不會加速肌肉復原。
- 病原體引起的發炎狀況,不宜用熱敷處理。
比較 | 冷敷 | 熱敷 |
---|---|---|
適用症狀 | 拉傷、扭傷肌肉筋腱或韌帶、無傷口撞傷、痛風、急性關節疼痛 | 慢性炎症及痛症、姿勢不良的肌肉拉傷、肌肉疲勞或痙攣 |
時機 | (急性的傷害)剛受傷的24~72小時 | (慢性的傷害)受傷後的72小時以上 |
功用 | 降低疼痛感、舒緩發炎反應、麻痺作用、消腫 | 鬆肌肉、舒緩痠痛緊繃 |
原理 | 使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慢,減緩發炎物質擴散現象。 | 使血管擴張,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帶走修復組織的廢物。 |
方法 | 冰毛巾、濕毛巾、冰袋 | 暖暖包、熱毛巾、熱水袋 |
腰痛舒緩第四招:使用護腰產品
使用護腰、腰靠雖然沒有直接治療效果,但可以提供腰椎、腰部軟組織支撐與保護。
時間:配戴切勿超過4小時。
用法:運動、久站、搬重物時使用,長期配戴可能造成腰背肌肉萎縮、肌無力。各廠牌護腰設計皆有不同,請按指示配戴,才能有效支撐。
腰痛舒緩第五招:正確舒緩藥物
藥物治療是腰痛治療的常見選擇,包含消炎、止痛、肌肉鬆弛劑、酸痛貼布等,可有效改善急性期的疼痛與發炎,但這些藥物也可能帶有副作用(如胃腸不適或頭痛)使用上也要小心注意。
使用止痛藥
止痛藥可以快速舒緩疼痛,建議使用免處方箋的止痛藥,並不要服用超過 3 天左右,如果未改善就一定要去找醫師看診。
貼布的正確使用法
時間:不應超過 6 小時(超時可能引起皮膚過敏)。
用量:大貼布一天1片,小貼布一天最多 3 片。
無論是西藥貼布還是漢方貼布,使用前都須留意是否含有自身會過敏的成分,也要避開傷口使用。
預防腰痛: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腰痛即使治癒,仍然有很高的機率復發,這是因為生活習慣導致,因此預防腰痛比治療更重要,從日常生活習慣就應該保持正確的姿勢、用力方式。
正確體態和姿勢最重要
- 站立:維持適當的腰椎前彎角度,久站時應該時常換腳,或者使用踏腳凳調整身體重心。彎腰駝背都會增加脊椎壓力,鞠躬姿勢會讓脊椎必須承受比站立時多 5 倍壓力。
- 坐姿:英國脊椎專家Caspar Aylott表示,就給脊椎施加負荷而言,最糟糕的做法是坐在稍微前傾的位置。他指出像這樣坐幾個小時對背部來說是最糟糕的,它會使通過你脊椎的力量加倍。座椅高度要能讓雙腳著地,且膝蓋成 90 度角,肘關節也呈 90 度彎曲,最好有把手可以讓手肘靠著,椅子太軟容易讓身體陷進去,所以腰椎就會很容易彎曲增加負擔。善用靠背或腰背墊可減輕脊椎的壓力。
- 臥姿:
- 趴睡可能是引起背痛最糟的睡姿。
- 側躺睡,夾著枕頭放在大腿或膝蓋之間,避免交叉雙腿,造成脊椎扭轉。
- 支撐頸部對減輕下背痛同樣重要,所以使用枕頭讓背部和頭部呈現適當角度,以確保你的肩膀和脊椎保持中立。躺下是背部最舒服的姿勢,利用枕頭、毛巾或墊子讓身體處於最放鬆姿勢,好好休息。平躺時膝蓋最好微彎,或在膝下墊個小枕頭。側臥時可在兩膝間夾一個小枕頭。最好不要趴著睡,以免增加腰椎的壓力。
- 日常時時替背部省力:
- 長期駕駛時,座椅距離不要太遠,腰部用背墊或靠枕支撐,長途開車最好每小時下車活動5分鐘後再上路。
- 當要搬重物或者抱小孩時,盡量屈膝而不彎腰,蹲下來再抱或提起來。
- 拿高處的物品,使用梯子或凳子,不要墊高腳尖。
- 撿地上的東西,走過去,蹲下來撿。
- 穿鞋子要坐下來,挺直腰去穿。
- 使用吸塵器時身體儘量維持挺直。
- 穿鞋子要坐下來,挺直腰去穿。
- 長期駕駛時,座椅距離不要太遠,腰部用背墊或靠枕支撐,長途開車最好每小時下車活動5分鐘後再上路。
- 不要一直維持坐姿,需要定時起來活動。
- 揹背包時最好採取雙肩背法,讓重量平均。
- 壓力找出口:心理壓力會引起或加重下背痛的情況,得先想辦法減壓,過規律的生活。參考:失眠睡不著,全身怪怪的:胸悶、心悸、焦慮、耳鳴,您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
- 戒菸:抽菸會影響背部血液供應,減少腰部肌肉營養供給,容易造成腰部受傷。
- 用運動擊退腰痛:腰痛(下背痛)常和沒有運動習慣劃上等號,可逐漸養成運動的習慣,有氧運動效果較好,但可能對不常運動的人負荷太重,可以先從瑜伽、太極拳、土風舞等開始,或者做一些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慢慢培養,例如健走,從平坦地面開始,漸漸走遠一點、走長一點。游泳更棒,自由式是最好的背部伸展運動。定期進行核心練習,例如運動腹肌和背肌,可緩解腰痛。
- 護背運動:透過一些運動目的是維持正確脊椎弧度,增加腹部和背部肌肉與韌帶柔軟度,強化肌肉力量。參考:9個方法緩解腰痛、舒緩椎間盤突出(4個強化肌群、3個下背伸展)
- 選購舒適的床、枕頭:舒服的床不會軟得讓人沉下去,也不會硬得讓人難受,適當的床墊是躺下去腰部下沉約 3 公分,最舒服的枕頭高度要依照枕頭軟硬度、使用者的頸深距離,大約是 6∼12 公分,依照使用者實際需求,選擇軟而富有彈性或是具固定形狀支撐的類型,如:乳膠枕。
腰痛要選購合適的床、枕頭
腰是連接身體上半部與下半部最關鍵的部位,也是人體神經的轉運中心,從平時做好保養如睡前腰部伸展、避免彎腰負重及過度運動等,可以幫你避免產生腰痛。引起腰痛如果是因為姿勢性的原因,那麼就要注意日常使用的寢具,包括枕頭與床墊。
最重要的是人們每天約花 8 小時在睡眠上,從睡眠環境著手,可大幅減少腰痛發生機率,一張支撐性能充足的床墊,能穩固地撐起身體的上背、下背與骨盆,幫助身體釋放壓力及放鬆,達到深層細胞修復。
若有腰痛症狀應選購軟硬度適中的床墊,推薦班尼斯的純正100%天然乳膠床墊。天然乳膠是目前天然材料中最好的舒適墊材,有良好的舒適度,比很多層材料組合的複合式床墊更優越,這是因為只有天然乳膠才有優異的垂度係數,能夠遇軟則軟,遇硬提供更強的支撐力,是天然最佳的人體工學支撐系統,床墊結構提供脊椎最給力的支撐、肌肉最佳的釋壓效能!由內到外釋放全身壓力,深度放鬆,告別腰痛。
其他石油基製造的材料,如泡棉、記憶棉、親水棉等,都無法在單一材料就具備良好的垂度係數,因此需要多種不同硬度組合,才能達到像天然乳膠的效果,但這些人工材料組合需要膠合,材料都是從石油提煉,無法在安全低敏上與天然橡膠樹乳汁採集製造而成的天然乳膠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