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穴道有用嗎?30個失眠穴道對治7種失眠類型,長久持續按摩效果更好!

字數7,614個 閱讀全文: 8 分鐘
推薦本文

本文將簡單介紹中醫對失眠的論證、睡不著穴道有用嗎?以及30個失眠穴道對治的7種失眠類型。台灣安眠藥的年使用量約為3億2千7百萬粒,失眠影響很多人。如果擔心安眠藥副作用,可以試試中醫,按摩失眠穴道搭配良好習慣,能有效改善睡不著問題。

據統計,國內失眠問題盛行率約為 25%,這也就是說每 4 人中就有 1 人有失眠困擾。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包括年紀、疾病、情緒、環境等;情況嚴重應就醫檢查對症治療,若擔心安眠藥的成癮問題,不仿嘗試中醫。

中醫解釋什麼是失眠?

失眠」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漫漫長夜睡不著怎麼辦?想到隔天還有工作、上課,更會讓人焦慮。那麼醫學上怎麼定義失眠呢?

中醫稱失眠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症。

  • 一般沒有失眠困擾的人,大約在就寢後三十分鐘內即可入睡;
  • 若三十至六十分鐘入睡者,稱為輕度失眠;
  • 躺在床上超過一小時仍睡不著者,為中度失眠;
  • 若心思煩擾、多夢,須二小時以上才能入睡者,則為重度失眠;
  • 如果伴有心悸、健忘,且睡著容易驚醒,一旦醒來即輾轉反側,久久無法再入睡者,可判定為重度失眠。

這些不同的失眠程度,其背後因素很多,不同的因素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改善。在中醫治療上,和失眠最有關的臟腑是「肝」和「心」2 臟,例如新的問題,若為虛證多屬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若為實證則多為火盛擾心,因心火亢盛或肝鬱化火所致。

其他尚有「脾」、「胃」、「膽」等內臟也可能與失眠相關,因此造成失眠的原因其實背後相當複雜,可以說牽一髮動全身。中醫對於失眠其實有分成「實證」跟「虛證」2大類,並不是每個失眠的患者都是火氣大。

講到這裡,沒接觸過中醫的讀者可能會覺得什麼是實證,什麼又是虛證,這些名詞似懂非懂,但到底在講什麼?其實虛實並不難以認識。

中醫對失眠的辨證:實證與虛證

失眠是陽不入陰,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現。分為實證、虛證兩種。虛證為血虛、陰虛所引起;實證則為痰火、肝火干擾心神所致。
中醫失眠辨證

所謂「虛實」的定義,是指邪氣與正氣的盛衰。「虛證」是代表維持健康的必要體力之虛弱,即「正氣虛弱」;「實證」是指「邪氣亢盛」的狀態,是從體外入侵體內,引起疾病的原因。中醫的虛證全是內在的,是體內陰陽失衡造成的實證全是外因引起的。因此簡單粗略來說,中醫的虛證在西醫中就是身體機能本身的問題,而實證就是西醫所指的細菌、感染等外因問題。

青少年生機旺盛,身體處於強壯發展的階段,就像新機器,因此很少有虛證;人到中年以後,身體機能逐漸下滑,因此會漸漸發虛,老年人一般都有虛的表現。另外,「久病必虛」,長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虛證,而歸根結底,虛證是體質虛弱的表現,多數是由內因引起的身體不適,所以需要進補,「虛則補之」。除了虛證,其他形形色色的症狀,在中醫眼裡大都被認為是實證。實證都有外部原因,有「外邪」入侵。

中醫的陰、陽、虛、實、寒、熱、表、里是「八綱辨證」的精髓。陰陽為總綱,虛實反映了疾病的正邪鬥爭,寒熱反映了疾病的性質,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具體而言,虛證是內因引起的疾病,如陰虛、陽虛等。後面的寒、熱、表、里四個字,多與實證(外因引起的疾病)有關,或與虛實兼有的病證有關。是實證,就要進一步區分是熱證還是寒證,是在表面還是進入到體內。

因此將實證與虛證應用在失眠中,可以這樣近一步理解:實證可以想成是一般常稱的火氣大,是心、肝的有火氣導致睡眠差,或者腸胃失和產生火氣影響睡眠。若是實證類型的失眠可能會出現以下這些症狀:

  • 心火熱盛:口舌生瘡、舌尖弘、煩躁不安。
  • 肝鬱化火:舌紅苔黃、頭暈脹、身熱口渴、易怒。
  • 胃氣失和:打嗝、腸胃脹氣、排便不順。

虛證是因為氣虛或陰虛導致的失眠,虛證也可能會化火,但會是手腳心發熱、烘烘的感覺,和實火不同。若是虛證類型的失眠可能會出現以下這些症狀:

  • 心脾兩虛:臉色無華、頭暈、多夢易醒、倦怠。
  • 心膽氣虛:夜半驚醒、氣短、心中恐慌感重。
  • 陰虛火旺:頭暈、耳鳴、口乾、腰痠、手腳心熱。
常見中醫失眠類型辯證與推薦助眠飲食
常見中醫失眠類型辯證與推薦助眠飲食

常見失眠類型與睡不著穴道按摩

中醫的觀點,失眠的原因有許多種,例如: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

中醫對失眠論證類型、助眠訣竅與失眠穴道按摩。失眠可分多種類型:心火亢盛、心脾兩虛、胃氣失和、痰熱內擾、肝鬱化火、陰虛火旺、心膽氣虛等,不同類型對症治療,效果更快
中醫對失眠論證類型,助眠訣竅與失眠穴道按摩

失眠兼見嘴破口乾,多屬「心火亢盛」型

  • 傳統說的火氣旺,除心煩不安、個性急躁、胸悶心慌感,可能兼有嘴破口乾、小便黃且少等症狀,躺在床上難入眠、睡眠品質不佳、經常多夢、半夜容易醒。
  • 與「陰虛火旺」表症類似,同樣都是火旺,但虛實不同,一般心火亢盛持續進程,就可能出現陰虛火旺
  • 心火旺是中醫「證型」的特殊表現,是機體調節失常或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心火旺,心中煩熱、煩躁不眠,若進一步循經上炎,就會有口苦唇熱、舌紅、口舌生瘡表現;若心熱下移小腸,則泌別清濁功能失司,而小便澀痛,溺赤溺濁。口舌生瘡、心煩是外在的症狀,此皆體內有慢性炎症,或是體液的緩衝作用不足的緣故。

助眠穴道:內關穴、神門穴、耳門穴、百會穴、安眠穴、少府穴

失眠兼見嘴破口乾,多屬「心火亢盛」型失眠,可取內關穴、神門穴、耳門穴、百會穴、安眠穴、少府穴。內關穴與神門穴幾乎是失眠都能按摩的好用穴道
失眠兼見嘴破口乾,多屬「心火亢盛」型失眠,可取內關穴、神門穴、耳門穴、百會穴、安眠穴、少府穴。內關穴與神門穴幾乎是失眠都能按摩的好用穴道。

失眠兼見心悸者屬「陰虛火旺」型

  • 出現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口乾舌燥、腰痠腿軟,舌質紅,脈細數。
  • 現代研究發現,各種疾病只要符合陰虛火旺者,其尿中兒茶酚胺會高於正常值,這就提示,陰虛火旺患者大多有交感──腎上腺髓質活動增強的傾向。
  • 治療可用知柏地黃丸或天王補心丹。

助眠穴道:太衝穴、神門穴、安眠穴、內關穴

陰虛火旺型失眠,主要取太衝穴、神門穴、安眠穴、內關穴等穴道,特別是透過太衝穴梳理肝氣,內關穴調整自律神經,再搭配其他助眠穴道。太衝穴、神門穴、安眠穴、內關穴都有安定心神的助眠效果。
太衝穴、神門穴、安眠穴、內關穴都有安定心神的助眠效果。
常常晚上失眠的人可以睡前灸一灸三毛穴,三毛穴是一個經外奇穴,在大腳趾有汗毛的位置,一般艾灸此穴二十分鐘左右就會睡著,對失眠的人很有效,我在臨床上屢試不爽。
摘自《養心:養好心就能除百病》
三毛穴,一般艾灸此穴二十分鐘左右就會睡著。
三毛穴,一般艾灸此穴二十分鐘左右就會睡著。

失眠兼見性情急躁,多屬「肝鬱化火」型

  • 表現出急躁易怒、頭痛目脹、心煩口苦、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而數。
  • 肝鬱化火並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肝臟臟器有病,它是中醫的一種分型:肝氣鬱結,經氣不通,鬱而化火,肝臟臟器不一定有實質性損傷,中醫的五臟六腑與西醫的臟器並不完全相等。
  • 治療可用龍膽瀉肝湯或加味消遙散。
  • 中醫講肝在五行中屬木,如果肝氣鬱結,不疏泄了,那麼根據五行理論,木生火,就叫肝鬱化火。肝鬱多由情志抑鬱,氣機阻滯所致。化火分為實火和虛火,指的是病因是外在引起還是身體內部引發:實火多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痰食阻滯所郁化虛火則由陰液虧損所致

助眠穴道:印堂穴、期門穴、肝俞穴、太衝穴、內關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

失眠兼見性情急躁,多屬「肝鬱化火」型失眠,可取印堂穴、期門穴、肝俞穴、太衝穴、內關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等穴道
失眠兼見性情急躁,多屬「肝鬱化火」型失眠,可取印堂穴、期門穴、肝俞穴、太衝穴、內關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等穴道

失眠兼見頭重、痰多者屬「痰熱內擾」型

  • 平時體質還可以,突然受到情緒影響,思慮過度,出現為入睡困難,煩躁不安,胸悶口苦,不思飲食,或胸悶噯氣,腹中不舒,舌苔黃膩,脈滑數。
  • 痰熱內擾是中醫的一種症證,在西醫上可能是肺部感染的上呼吸道問題,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癔症等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 治療可用黃連溫膽湯加味
  • 「痰熱內擾」表現出熱的症狀,同時又有痰濕的症狀。失眠之後,會覺得頭重腳輕,頭成天悶悶的,胸悶,嗓子裡邊會有痰,甚至會有噯氣、噁心、打嗝、反酸,這些都是濕的表現。那麼熱的一方面呢?會有心煩、嘴巴苦、眼睛乾澀和眩暈感。
中醫所稱的痰並不是指我們一般理解感冒時,咳出一坨或黃或白的黏液。而是在人體中處理津液的臟腑,分別是肺、脾和腎,都可能造成津液停止不動,若這些津液越變越黏稠,就好比在老舊水管內的汙垢一樣,就成為中醫所謂的「痰」。「痰」積在血管,那患者可能有高血脂的問題;若是積在耳竅,則可能會有眩暈、耳鳴的症狀;若是積在肝臟,則容易有脂肪肝。
中醫論「痰」

助眠穴道:內庭穴、豐隆穴、神門穴、安眠穴

痰熱內擾型的失眠可以嘗試內庭穴、豐隆穴、神門穴搭配助眠穴道。從安心養神、去胃火、強健脾胃等穴道同步按摩。
痰熱內擾型的失眠可以嘗試內庭穴、豐隆穴、神門穴搭配助眠穴道。從安心養神、去胃火、強健脾胃等穴道同步按摩。

多夢、健忘者屬「心脾兩虛」型

  • 年老體衰,氣血虧虛或勞傷心脾所致。
  • 亦常見於需大量使用腦力的族群,如考生、上班族等,是造成現代年輕人健忘的主要原因。
  • 臨床常見疲倦乏力、多夢易醒,或早醒不能再睡,心悸健忘、體倦神疲、飲食無味、食慾不振,面色少華 ,舌淡苔薄,脈細。
  • 治療可用歸脾湯加味。

助眠穴道:內關穴、神門穴、照海穴、申脈穴、太白穴、心俞穴、脾俞穴、三陰交穴

易於驚醒者屬「心膽氣虛」型

  • 臨床常出現多夢易驚、膽怯心悸,常常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心悸心跳加快、突然心中有不安恐懼感
  • 伴隨倦怠少力、說話有氣無力,經常倦怠、難入眠、雖然睡很久,睡醒還是覺得很累。
  • 舌質淡紅,苔薄白。
  • 治療可用酸棗仁湯或養心湯。

失眠穴道:內關穴、神門穴、太衝穴、丘墟穴、足竅陰穴

心膽氣虛型失眠穴道,取內關穴、神門穴、太衝穴、丘墟穴、足竅陰穴等
心膽氣虛型失眠穴道,取內關穴、神門穴、太衝穴、丘墟穴、足竅陰穴等

腹脹而悶屬「胃氣失和」型

  • 中醫觀點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當食物在腸胃中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胃氣失和,就不容易入睡,也不容易熟睡。
  • 飲食不節,腸胃受傷,宿食停滯,睡前吃消夜過飽,胃氣不和而致失眠,出現胸悶噯氣、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舌苔白膩,脈滑。
  • 治療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味。
  • 除失眠外,多兼有腸胃不適、脹氣打嗝、胸悶、大便解不盡感等症狀。
  • 中醫治療除上述的內服藥外,亦可用針灸加以治療,體針可取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照海、大陵、行間、足三里、內關、丘墟等穴,以隔天扎針一次為佳。
  • 時間不允許也可以用耳針代替,可將耳針埋於耳殼上的皮質下、交感、心、腎、內分泌、神門等穴,一個禮拜換針一次即可。平日也可多用原子筆頭按壓此穴道。
  • 睡前進食有礙胃氣失和,容易干擾睡眠,建議可深呼吸、放心情,按壓頭部的太陽穴、印堂穴,有助入眠。

失眠穴道: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照海、大陵、行間、足三里、內關、丘墟

胃氣失和型失眠可取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照海、大陵、行間、足三里、內關、丘墟。
胃氣失和型失眠可取四神聰、神門、三陰交、照海、大陵、行間、足三里、內關、丘墟。

30個失眠穴道,主次配合有效舒眠

有助於解決失眠問題的穴道其實有很多,分佈於頭部、耳部、手部、胸背、腳部,尤其是太衝、內關、神門等穴道,是主要的舒緩穴道,再搭配其他梳理心、肝、膽、胃、脾等臟腑,能有更好的效果。

失眠主要按壓穴道:安定心神

  1. 太衝穴」:位於足背,腳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往上1寸,第一與第二腳趾骨交接的凹陷處。有疏肝、解鬱、平息肝火的作用,有助於釋放壓力、抑制焦慮情緒、改善胸悶,幫助放鬆、安定心神
  2. 內關穴」:掌側手腕橫紋向上兩寸約三指幅。取穴時,握拳轉動手腕,大約在手腕橫紋下方三個指幅的地方正中處,你會發現有浮動的地方。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具有寧心安神、和胃降逆、舒緩胸悶胸痛、寧心安神、寬胸降逆。助於改善頭暈、失眠、胸悶、心悸等,也能消除胃脹、胃痛、噁心、嘔吐等。
  3. 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取穴時掌心朝自己,從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處,找到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往下按壓。手少陰心經原穴,與心神相應,有清心熱,清火降火,調氣逆之效,可安神寧心的功效。
  4. 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此穴道內有著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按摩此穴道有調整自律神經的效果,能放鬆頸部肌肉,改善失眠、落枕、煩躁不安等症狀。
  5. 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在於頸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處,該穴位可鎮靜安神,改善失眠、煩躁不安的症狀。
  6. 印堂穴」:位於額頭,兩眉心之正中間,是人體的「膽經」穴位之一。有醒腦開竅、鎮靜安神、通鼻明目的作用。可改善頭痛頭暈、鼻塞鼻炎、失眠、神經衰弱等,減輕壓力和焦慮,有助於入睡。
  7. 大陵穴」:腕掌橫紋中點,當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凹陷處,手腕內側的手腕線中央。能清心、寧神,配合勞宮穴治心絞痛、失眠。
  8. 勞宮穴」:位於食指和中指之間,延長線與生命線交會處。勞宮穴與內關穴具有相同功效,都能提升消化系統功能,紓解壓力。按壓此穴道可消除疲勞,恢復精神,消除因過勞而引起失眠。

失眠搭配按壓穴道

舒緩放鬆

  1. 迎香穴」,位於鼻翼兩側,是人體「大腸經」的穴位之一。按摩這個穴道可以幫助舒緩緊張的情緒,減少壓力和焦慮,有助於放鬆身心,提高睡眠品質。
  2. 承漿穴」,位於下巴正中央,是人體「任脈」的穴位之一。這個穴道可以調節身體內的陽氣,具有平緩情緒,舒緩壓力和焦慮的作用。通過按摩這個穴道,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3. 颧髎穴」,位於頰骨和下巴角的連線處,是人體「三焦經」的穴位之一。這個穴道可以幫助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有助於放鬆心情,減少壓力和焦慮,改善睡眠質量。
  4. 耳門穴」:耳門穴位耳上連接臉部下約一指,張口時凹陷明顯處,有助於平衡身體的緊張,改善睡眠品質。按摩耳門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提高睡眠品質。

調理臟腑

  1. 期門穴」:位於第六肋間處,約乳頭直下兩根肋骨後的凹陷處。可疏肝理氣,化瘀消積。適度按揉可改善鬱悶,疏通行氣。
  2. 肝俞穴」:位於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督脈旁約1.5寸(約4公分)處,能疏肝利膽,降火退熱。
  3. 行間穴」:位於雙腳足大趾與二趾之間,能幫助打通肝經,有助解除肝氣鬱滯之害。
  4. 心俞穴」:位於上背部,第5 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有通絡、安心神的作用,能緩解胸悶、氣短、心律不整等症狀。
  5.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踝關節內側上方約3寸(約為手指四指寬)處,是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可養肝血、補脾氣、滋腎陰的效果。
  6. 足三里穴」:自膝蓋外側凸起往下四指寬,小腿骨外側約一姆指寬處,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7. 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方,往兩側1.5寸(約是食指+中指兩指寬)處,是脾的經氣灌輸在背部的穴位。有助於緩解腹脹、嘔吐、水腫、便秘等不適。
  8. 少府穴」:將食指與中指彎曲,與手掌交接處有一凹陷,就是少府穴,它剛好位在生命線上。功效發散心火、緩解心悸、胸痛、心律不整。
  9. 照海穴」:足部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配合神門穴、風池穴、三陰交穴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症。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主治咽喉乾燥,癇證,失眠,嗜卧,驚恐不寧,目赤腫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10. 太白穴」:位於雙腳內側,大腳趾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的凹陷處,本穴屬脾經,可以防治和緩解許多和「脾」相關的病症,主要功效是健脾、助運化,能舒緩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的情況。
  11. 丘墟穴」:丘墟穴位於足外側,在外踝尖前下方凹陷處。主要功效是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調節神經

  1.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對情緒壓力引起的失眠有效,能改善更年期症狀、減少掉髮、調整自律神經、助眠
  2. 四神聰穴」: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有治療頭痛、失眠、眩暈、神經衰弱等作用。

清熱化痰

  1. 內庭穴」:位於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有清熱(特別是胃熱)的作用。如有痰熱,可用中指指腹揉按內庭穴2到3分鐘。內庭穴
  2. 豐隆穴」:位於外踝高點上 8 寸,或是外膝眼對下 8 寸,脛骨外 2 寸,是化痰的要穴,若同時按壓神門、安眠等穴位,有助安睡。
  3. 申脈穴」:足部外側,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常被運用來改善失眠、頭痛、眩暈、腰腿痛、足踝關節痛、下肢痿痹、目赤腫痛、體寒手腳冰冷。
  4. 足竅陰穴」:位置在足第4趾未節外側,距趾甲角.1寸(指寸)處為足竅陰穴位所在之處。膽經的井穴,因而具有很好的止痛和清熱效果。配合心俞、內關、神門、足三里、足竅陰可改善夜眠多夢。
  5. 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前端約3分之1處,將腳趾向下捲起時,腳底板的人字線會出現一個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井穴,具有泄熱、降火、安神的功效。除了幫助消除腿部疲勞、減緩肌肉痠痛之外,還可以改善睡眠障礙。

失眠穴道按摩的方法

  • 失眠穴道按摩並非越用力越好,也不是越久越好,按壓產生痠脹感的程度即可。
  • 剛吃飽也不能立刻進行按摩,飯後半小時或睡前按摩助眠穴位為佳。
  • 指腹抵住穴道慢慢施力,用力時間為 3 秒,每一個穴位按摩應持續 3~5 分鐘或是30 下,一天 1~3 次
  • :以手指尖端或掌面,輕按穴位,以穴位為中心,手指在皮膚及皮下組織做小圓型轉動。 
  • :以手指端或屈指骨突部,深深按壓皮膚及皮下組織。 
  • :以兩手指對稱捏壓穴位的手法,以拇、食二指及拇、中二指,或拇指與其他各指,在上下方或左右方對稱的相向用力,捏壓穴位。 
  • :以指甲切按於穴位。

助眠穴道當然以針灸最為直接有效,但長期也可以透過本文介紹的按摩方式來改善症狀。失眠問題其實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除了本文介紹的穴道,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要改變生活習慣與睡眠環境,尤其是營造良好的睡眠空間,包括溫度、濕度、適當的床墊枕頭,這些都對睡眠有相當的影響,如果想要尋找適當軟硬度、有助於睡眠健康的床墊與枕頭,歡迎拜訪班尼斯門市。


推薦本文

發佈留言

2 × 2 =

error: 版權所有 !!